「我們追求的不只是解決當下問題,最重要的是預防未來的風險。」
富鈞水資總經理鄭詠紜如此描述企業的使命。富鈞水資起步於污水處理廠代操作維護,產業長期面臨工程師維護依賴人工的困境,加之颱風等極端氣候對設施安全的威脅,使得天災的衝擊成為重要挑戰。
面臨污水處理產業的人力匱乏、經驗無法有效傳承及天災等議題,鄭詠紜走得很前面,15年前就開始想著雲端伺服器、物聯網與機器學習,她笑說:「這條路走的過程並不容易,因為以前大家不知道你在講什麼,現在我覺得很開心,因為大家都會想到風險預警。」
圖/富鈞水資股份有限公司林學廷董事長(左)與鄭詠紜總經理。從風險中覺醒:從人力挑戰到數位轉型的決心
在富鈞水資的數位轉型走得如此前緣,是來自於一次鄭詠紜的切身經歷,她回憶納莉颱風期間,因汐止社區淹水,公司工程師冒險前往地下室檢查設施,僅因進入時間早而僥倖避開因淹水滅頂的危險。這場驚險的經歷讓鄭詠紜意識到,若能提前「預測風險」,便能有效降低災害帶來的傷害。基於這份領悟,富鈞水資果斷啟動數位轉型,為企業邁向智慧化管理奠定基礎。
三階段數位轉型:從伺服端到物聯網與移動端的智能升級
在數位轉型的進程中,鄭詠紜逐步構建了從伺服端、物聯網到移動端的完整管理系統,支持污水處理的全方位監控和智能化運營。這一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
• 第一階段:遠端伺服控制系統
打造雲端伺服系統,開發之系統可附加在現有的污水處理系統上,增加其遠端網路監控的功能,以方便對污水處理進行全程的監看,若發生事故時將會立即處理,不用透過大樓警衛的叫修,同時可附加在現有的污水處理系統上的局部控制器,並強化原有控制器的控制邏輯。把污水處理案場的資訊放上雲端,如此一來管理人員無需親臨現場便可監控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狀態,尤其在颱風等災害情況下,可先透過遠端控制避免現場操作的風險。
• 第二階段:物聯網設備的數據整合
將多種感測器與數據收集器融入系統,將水質、動力設備及水位等監測數據即時上傳雲端,提供使用者存取查詢各檢測項目外,並透過物聯網技術,能有效記錄和分析不同季節及環境條件下的數據,將傳至伺服端進行分析建模,做出相應的處理結果輔助決策建議,並達到預警之作用。
• 第三階段:移動端與 AI 智能化應用
在伺服端和物聯網的基礎上導入AI預測技術,分析歷史數據與即時數據,預測未來水質變化並建議適當的維護措施,透過移動設備,管理人員就能夠隨時接收發出的警報和預測建議。
面對轉型阻力:從疑慮到認同的文化轉變
新技術的導入並非一帆風順,尤其在推動初期,內部阻力不小。不少工程師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 AI 取代,甚至連富鈞水資董事長、鄭詠紜的先生林學廷,與其他同事都曾對數位轉型的必要性持懷疑態度。
為了突破這些質疑,她不用講的乾脆直接做,鄭詠紜說:「我拿到的第一個創新研究獎就是為了證明伺服智慧是可行的,此外我還花了10年時間讀了二個碩士一個博士。」事實證明,AI技術的導入不僅改變了富鈞水資的管理方式,更在工作效率和業績上帶來了顯著的成效,「我可以隨時針對產生的數據做收集與分析資料,因此每個案場都可減少1成以上的能耗,甚至碳排。」鄭詠紜驕傲的談著這豐碩的成果。
不僅於此,鄭詠紜表示水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,維修、維護需都要參照非常多的變數,開始運用物聯網後,蒐集到的數據資料更是龐大,以往都需要「人」來判讀,往往人手不夠時,數據就只是躺在那的一疊資料。現在有了AI之後,不但可以精準的高效分析,節省許多時間,也大幅降低很多可能發生的風險。
有了AI的輔助,工程師處理的案場數量至少增加了一倍,且能在問題發生前即時提醒,避免不必要的現場出勤。鄭詠紜說:「最近我們杜拜案場的前期設置完成後,公司只需定期遠端檢查,最多三個月去一次,以前可能一個月就得要去看一看。」這不但讓出勤次數大幅降低,節省了大量人力和差旅費用,更重要的是,不再有地域的限制,工程師服務範圍可無限延伸。
公司基本資料
◆產業別:專業、科學及技術服務業
◆成立時間:1998年
◆服務項目及特色:
引領國內市場推動雲端AI與IoT結合的智慧水務整合系統先鋒。不同的水有不同的價值,從下水到上水,從代操處理到預測管理。深耕水資二十餘年的水資水質專家,利用人性科技守護萬物之源。
現況挑戰
■風險預警不足:
天災帶來設施損壞,無法及時預警,需人工處理。
■人力短缺經驗不足:
人力不足與經驗無法有效傳承,限制了業務發展。
■數據處理低效:
大量數據依賴人工分析,效率低且容易疏漏。
■遠程監控需求:
現場操作受天災影響,需遠端監控系統提高安全性。
企業AI應用重點
★遠程監控系統:
雲端伺服系統幫助遠程監控設施運行,減少災害風險。
★物聯網數據整合:
整合多種感測器,實時監控並上傳數據,有助即時決策。
★AI預測技術:
利用AI分析歷史與即時數據,預測水質變化,提出維護建議。
★移動端智能應用:
於移動端接收警報與預測,隨時監控設施運行情況。
AI應用後說明
▲風險預警:
AI預測風險,遠程控制設施運行
▲數據處理:
AI自動化數據分析,快速處理並生成預警及決策建議
▲工作效率:
AI輔助決策,減少不必要出勤,案量增加至少一倍
▲成本與能源:
遠端監控與AI分析減少現場出勤,降低能耗與差旅費用,服務範圍無限延伸